原创 没想到,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两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竟然再次“封神”了
说实话,我当时看新闻看到这段话时,忍不住笑了。你想啊,几年前她这么一说,大家都笑她太保守、太偏激,但今天,这句话居然变得好像真的有道理了,甚至变得有点前瞻性。
你知道,最近闻泰科技的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事情,真的是把这话的“预言”给证明了。荷兰突然下了个部长令,冻结了安世的全球资产和知识产权。而就在此时,几位外籍高管直接向法院申请,暂停了中方CEO的职权。这一波操作,真是把人搞得目瞪口呆。这下,大家是不是突然有点理解董明珠的“绝不用一个海归派”了?
你说,董明珠怎么会不担心自己公司的人事安排?你想啊,全球地缘政治天天在变,一不小心就会被卷进更复杂的博弈里。而且在这件事发生后,我开始有点明白她的心态——她可能是真的觉得,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反而更值得信任。这可不是单纯的“爱国情怀”问题,而是对风险的敏感度。
你看看,现在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早就不输国外了,尤其是在科技、工程这些领域。你真不觉得,很多在国外学了十几年回来的“海归很容易就被“外部环境”影响了吗?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更全球化中的那些复杂因素,特别是背后可能的利益交换。董明珠真的是为了公司能更加稳健,才会强调要信任“本土”力量。而且她这些年在管理上的坚持,也让我看到了她对“稳定”与“可控”的追求。
话说回来,能在全球化这么复杂的局面下,想要把公司做到“去外部干扰”最大化,董明珠这点心思,真的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她并不是在抬高国人的身份,而是在强调,只有在自家人手里,才能更有把控力,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技术核心的保护上。
我查了下,近年来关于“海归派”的讨论,早就不局限于董明珠个人的看法了。在某些外企和国企中,海归的职位设定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岗位干脆不设外籍人士,宁愿把职位给国内的管理者。而这种变化,背后就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国际博弈”与公司自身的防护措施。你以为这就是单纯的人事安排?不!这其实是对全球不确定性的深刻应对。
你看看,国际间越来越多的“信息战”和“经济战已经让企业的资产和知识产权变得脆弱。随着全球政治环境的紧张,企业如何把控自己核心技术,如何确保这些不被“外部力量”牵着鼻子走,成了每一个决策者心头的难题。
而就在这些事情上,董明珠的“保守”反而显得有理。你不觉得,她这招“内聚外守”的人事管理方式,真的是为了让公司在这种复杂局面中尽可能不受外力影响吗?
但与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董明珠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过度防范。毕竟,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如果总是“关起门来”搞内部自给自足,这种封闭式的策略,可能会错失外部的合作机会,甚至可能与外部先进技术的对接失之交臂。
我其实也在想,这次闻泰科技的事件,虽然看似发生在荷兰,但也许它的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信任危机”。现在的局势,谁都不敢轻易放松警惕。不管你是海归,还是本土员工,你都可能被这复杂的博弈卷入其中。
我觉得这事儿给企业管理者的一个警示:全球化的合作带来的是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它是战略、信任、甚至是文化的深层次碰撞。在这个日益紧张的世界里,谁还敢把公司的命脉交到“外来”的人手里?
而这,正是董明珠所看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