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打头,一堆“小娃”横空出世,宫斗大戏之后又是分家大戏?
宫斗大戏还没落幕,娃哈哈又上演了一出分家大戏。
大公主宗馥莉从娃哈哈辞职,要专心去做她的娃小宗了,她的亲叔叔宗泽后,一边批评侄女欠缺德艺双修,在糟蹋娃哈哈这个品牌,一边招兵买马,要做自己的娃小智了,就连宗庆后的堂弟宗伟,也在上海搞了个沪小娃。
曾经的国民品牌突然开始裂变,这生娃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一堆小娃横空出世,这对娃哈哈意味着什么?这场分家大戏,将会如何收场?
娃哈哈最大的家当,其实就是它这块金字招牌。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评估,2024年娃哈哈的品牌估值高达896亿元,整个娃哈哈系一年的净利润,大概也就40多亿,换句话说,光这3个字的价值,就能顶得上娃哈哈全体员工苦干20年的。
但问题是,这个品牌并不是宗家的私产,严格来说,它其实属于国有资产。
因为这个商标的所有权,在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的手里,这个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46%,然后才是宗馥莉,继承了老宗的29.4%,其它的24.6%属于职工持股会。
但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品牌太值钱了,所以大家一直都在抢它,为它打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20年前娃哈哈大战法国达能,根源就是这个牌子。
1996年,宗庆后与法国达能合资成立了5家公司,达能持股51%成为控股方,双方签订商标转让协议,约定要把娃哈哈商标转移到合资公司,但因为相关部门没有批准,导致转移失败了。
然后老宗就自己成立了几十家体外公司,打着娃哈哈的品牌大赚特赚。
于是在2006年,法国达能就眼红了,说既然你这些体外公司能用娃哈哈的品牌,干脆我出40亿,把你这些公司全部收购了。
可娃哈哈系当时的年利润,已经高达10亿了,这个条件老宗肯定不会答应。
后来双方打了几十场官司,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法国达能黯然退场。
但这些体外公司却一直留到了现在,并且一直在打着娃哈哈的品牌赚钱,反倒是真正持有商标的国资参股公司,却连汤都没得喝,去年的利润仅仅1800多万元,比起体外公司年赚几十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等老宗去世后,一部分体外公司掌握在大公主手里,也就是所谓的宏胜系,还有一部分掌握在杜建英和其它元老的手里。
大公主接班后,就不断把业务从杜建英旗下的体外公司抽离,并转移到自己的宏胜系旗下,这个过程就相当于一次利益再分配,一些家族元老和国资都被连累了。
于是就有人不乐意了,要求谁再用娃哈哈的品牌授权,必须经过娃哈哈集团公司的全体股东同意。
也就是说,大公主作为董事长,她的宏胜系以后也不能用娃哈哈这个牌子了。
于是,大公主带着她的宏胜系出走,搞了一个新品牌娃小宗,要自立门户了。
可娃小宗从出生起,就好像一直在对人说我妈是娃哈哈,无论是这几个字本身,还是商标设计,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娃哈哈。
这有没有侵权风险,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可能会给以后的经营埋下巨雷。
还有媒体报道,说娃哈哈的经销商已经接到通知,要求他们不能代理娃小宗,否则就会被取消娃哈哈的代理资格。
可见,这次分家并非你情我愿,即便是亲妈和亲儿子,双方的矛盾也摆到了明面上,接下来难免一场资源争夺的大战。
更魔幻的是,宗家的元老也出来凑热闹,作为大公主的亲叔叔,宗泽后最近频繁登上热搜,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大公主。
说她锋芒毕露、不懂中国文化,还强调娃哈哈不是宗家的,摆出了一副为娃哈哈操心的样子。
可另一边呢?
他扭头就搞了个娃小智,还招了上百家代理,明显也想在饮品市场分一杯羹,产品线从AD钙奶到八宝粥,几乎就是在复制娃哈哈。
此外,还有宗伟的沪小娃,似乎也在伺机而动。
一堆小娃冒了出来,都想分一点亲妈的热度,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一方面,娃哈哈品牌之所以如此值钱,是因为它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做产品换来的,靠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国民饮品,才打造出了一块金字招牌。
但如今,一堆小娃和娃哈哈同台竞技,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谁是正宗谁是山寨,李鬼多了,真的有可能连李逵一起毁掉。
另一方面,快消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市面上可不光有娃哈哈系的产品,你们家族丑闻不断,内斗又非常激烈,刚开始消费者还会吃瓜看戏,时间久了就难免感到厌烦,消费者有的是其它选择,为什么一定会选择你们呢?
所以,如果继续这么斗下去,很可能会落一个多败俱伤的下场。
这也给家族企业的传承敲响了警钟,有些家族企业股权结构不规范,权责不分明,内部山头林立,到处都是灰色地带,第一代企业家活着的时候,还能镇住场子,等到第一代离开,第二代是真的接不住,那些跟消费者感情很深的民族品牌,就可能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