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48小时!巴铁枭龙越境突袭,炸了一整天,阿富汗忙喊话别打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停火背后,是巴基斯坦空军昨日持续一整天的猛烈空袭。
根据俄罗斯卫星网等媒体报道,15日,巴基斯坦再次出动JF-17枭龙战斗机和F-16战机,对阿富汗全境多个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包括首都喀布尔、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边境城镇斯宾博拉克。
社交媒体流传的画面显示,喀布尔白天发生巨大爆炸,浓烟腾空而起,当地居民惊呼“巴基斯坦战机突破了防线”。
据巴方统计,空袭精准摧毁了坎大哈省第4营和第6边境旅的军事基地,以及斯宾-博达克的营级总部。
还有消息称,阿富汗塔利班情报负责人阿卜杜勒·哈克·瓦西克在空袭中丧生,若属实,将是塔利班高层遭遇的沉重一击。
对此,巴基斯坦军方指出,行动针对的是阿富汗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下称“巴塔”)及庇护他们的阿富汗塔利班部队。
巴方在声明中特意使用“阿富汗塔利班当局”而非“政府”,暗示对其合法性的保留态度。
而阿富汗塔利班还试图淡化打击效果。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声称喀布尔爆炸是“油罐车事故”,但现场视频和多方信源均指向空袭。
这种回应反而暴露了塔利班的困境:面对巴基斯坦的空中优势,他们既无力拦截,也难以承受舆论对“无能”的指责。
所以,在空袭后仅数小时,阿富汗塔利班便主动要求停火。
巴基斯坦以“外科手术式打击”证明,其空军可随时深入阿富汗腹地。
巴基斯坦依靠空中优势实施“降维打击”:JF-17枭龙搭配雷石-6滑翔制导炸弹,F-16执行护航任务,无人机负责侦察与补刀。
这种组合在缺乏防空体系的阿富汗如入无人之境。
而阿富汗塔利班,虽拥有美军撤离时留下的“遗产”——4万辆悍马军车、防地雷反伏击车、M113装甲车,以及大量单兵武器和夜视仪,但这些装备主要适用于地面游击战。
面对空袭,塔利班部队只能被动挨打,甚至出现“坦克被缴获”的传闻(尽管未获证实)。
阿方曾公开展示所谓缴获的巴军步枪、军服等“战利品”,却被质疑是宣传手段,因视频中仅见轻武器,未见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
然而,地面战仍是阿富汗的底牌。
巴基斯坦深知,一旦深入阿富汗境内,可能重蹈美苏“帝国坟场”的覆辙。因此,巴军选择“见好就收”,以空袭施压而非占领,既避免陷入泥潭,又最大化威慑效果。
48小时停火是双方权衡利弊的结果。
这种对抗对双方皆是消耗:巴基斯坦经济难以支撑长期战争,阿富汗的重建进程也将被彻底打断。
但停火≠和解。双方核心矛盾仍未解决:
- 反恐责任之争:巴基斯坦要求阿方彻底清除巴塔,而阿富汗坚持“内政不容干涉”。
2025年以来,巴塔在巴基斯坦境内发动超过200起恐怖袭击,导致460多人死亡,甚至14名校级军官阵亡。
- 就在本轮冲突前,巴塔在古勒姆地区伏击巴军车队,造成16名士兵死亡。这也成了此轮冲突的导火索。这种僵局最终演变为军事摊牌。
2. 边境安全机制:缺乏互信的双方如何共建边境管控体系?历史争议的“杜兰德线”仍是定时炸弹。
3. 地区势力介入:印度与阿富汗的密切关系令巴基斯坦如鲠在喉,而美国对阿政策也存在变数。
若48小时内谈判破裂,冲突可能升级为“有限战争”——巴基斯坦继续以空袭打击高价值目标,阿富汗则通过代理人战争在巴境内制造动荡。
那也就意味着,2国又将进入新一轮“消耗战”。
阿富汗曾让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折戟沉沙,但巴基斯坦的空袭揭示了一个新现实:当对手掌握制空权和精确打击能力时,“山地游击战”的屏障正在失效。
塔利班需要重新评估:在无法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如何应对“非对称战争”的升级?
对巴基斯坦而言,此战验证了中巴装备的实战能力。JF-17枭龙与国产制导炸弹的配合,不仅成本低廉,更避免了受制于西方武器出口条款(如F-16的使用限制)。
停火协议签署时,喀布尔的硝烟尚未散尽。阿富汗塔利班在谈判桌前低头,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战斗意志,而是发现:巴基斯坦的空军实力挺强。
而巴基斯坦也清醒地意识到,炸弹只能够换来暂时的妥协,炸不出长久和平——除非双方愿意在谈判桌上,真正解开那个纠缠了百年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