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索要战斧,特朗普改口:得先问普京!俄方给中国提了个醒?

乌克兰索要战斧,特朗普改口:得先问普京!俄方给中国提了个醒?

就在乌克兰战场僵持不下之际,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访问基辅,宣布向乌方提供价值650万欧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无人机干扰系统和小型战斗车辆。

然而,这批看似及时的援助,在乌克兰军方眼中却并没有那么重要,与他们期待的不符。

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能直击俄罗斯纵深的美国“战斧”巡航导弹。

分析指出,欧盟现在的做法其实也是试图通过军援向美国施压,让其对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

卡拉斯在记者会上表态“欢迎一切让俄罗斯变弱的工具”,但被问及是否愿出资为乌克兰购买“战斧”时,她却避而不答。

乌克兰索要战斧,特朗普改口:得先问普京!俄方给中国提了个醒?

这种暧昧态度背后,是欧洲对承担冲突成本的疲惫——能源危机、通胀压力已让多国民众怨声载道,若再掏钱购买美国导弹,无异于“替美国火中取栗”。

可以说,欧盟的援助看似积极,实则暴露了其内部矛盾:一方面希望乌克兰拖住俄罗斯,另一方面又不愿过度刺激战事升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特朗普对乌提供“战斧”的态度,是一变再变。

他先是暗示可能通过北约渠道转交,又在泽连斯基计划访美前改口,称需“先与普京商议”。

这一转变的直接导火索,是俄方发出的核威慑信号。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近日警告:“战斧”导弹核常兼备,一旦发射,俄方无法区分弹头类型与发射主体,将视同美国发动核打击并予以对等回应。

此言绝非空谈——“战斧”导弹最可怕之处在于“模糊性”:它可从军舰、潜艇或陆地发射,核弹头与常规弹头外观完全相同。

展开全文

乌克兰索要战斧,特朗普改口:得先问普京!俄方给中国提了个醒?

历史上,美国曾用“战斧”在伊拉克实施“斩首行动”,其潜射版搭载的W80核弹头当量达15万吨TNT,四艘“俄亥俄”级潜艇即可携带616枚。若乌克兰用以攻击莫斯科或核电站,局势将瞬间失控。

俄财政收入的40%依赖石油出口,而乌克兰近期用无人机频繁袭击俄炼油厂,已导致每日110万桶产能停产(占总量17%)。克里米亚费奥多西亚码头一场大火,更烧毁了25万吨燃料。

若“战斧”入场,俄能源体系将面临灭顶之灾。其2500公里射程可覆盖俄纵深核心设施,隐身突防能力让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

梅德韦杰夫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乌克兰用“战斧”攻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如何确认这不是美国的核偷袭?届时,俄方唯有按最坏情况应对——直接启动核反击。

这一招让特朗普迅速改口。

原本计划与泽连斯基讨论军援的他,突然通过媒体喊话:“在我和普京谈妥之前,不会提供‘战斧’。”他甚至承认,对乌提供此类武器“可能被视为美国对俄的侵略”。

乌克兰索要战斧,特朗普改口:得先问普京!俄方给中国提了个醒?

从“考虑提供”到“需普京同意”,特朗普的转变暴露了美方的战略顾虑:本想用“战斧”威慑俄罗斯,反倒把自己拖进了核风险中。

有分析称,这起“战斧博弈”,对中国也具有强烈警示意义。

美国正在亚太复制“代理人武装”模式:

日本:已购入400枚“战斧”,计划2027年前改装8艘宙斯盾舰。首艘“鸟海”号驱逐舰已赴美升级。

菲律宾:美军借联合军演名义,在吕宋岛部署“堤丰”导弹系统,并培训菲军操作。

而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创造性模糊”策略:明确表示无法区分来袭导弹的发射方与弹头性质,任何从日本或菲律宾发射的“战斧”类导弹,均可能触发最严厉反击(包括核选项)。

这一策略的巧妙在于:

  1. 利用不确定性遏制冒险:日本民众若意识到本土可能因“战斧”沦为核战场,必将反对政府军事扩张;
  2. 分化美盟体系:美国若想自证清白,就需限制盟友行动,反而削弱前沿部署效果;

3. 低成本高收益:仅通过外交话语即可改变战略平衡,无需实际升级武备。

简单来说,对中国而言,关键启示在于: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导弹包围网,可采取“不对称反制”——将每一次部署与核风险挂钩,迫使美日菲权衡代价。

例如,强调“堤丰系统驻菲即视作核威胁”,可能激发菲国内反美情绪,动摇美军存在合法性。

一枚未出鞘的“战斧”,已让美俄核底线若隐若现。

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边援乌边谈判”的策略:提供无人机、火炮等常规武器,但暂扣“战斧”等敏感装备作为与俄谈判筹码。

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已演变为“混合战争”——能源设施攻防、网络攻击、外交博弈等非线性手段比重上升。若美国最终批准“战斧”援乌,俄方可能采取“非对称反击”。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