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50亿颗芯片!荷兰突然宣布光刻机决定,欧媒:一切都结束了
芯片这东西,现在谁都离不开它。从手机到电脑,再到汽车和医疗设备,到处都需要芯片撑腰。尤其是智能汽车和AI这些热门领域,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性能的GPU芯片成了算力的核心。
芯片产业已经成了现代科技的命脉,美国那边一直盯着中国芯片的发展,生怕中国自己搞定芯片供应。原因挺简单,中国如果依赖进口,每年得花大把钱买芯片,可一旦本土产能起来,美国企业就没法漫天要价了。
拿数据来说,2023年前五个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进口芯片数量比上年同期少了450亿颗,平均每天少3亿颗。这不是小数目,反映出中国芯片产业在快速起飞。
本土产能提升,让进口依赖度直线下降。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告明确指出,2023年全年集成电路进口总量是4795亿颗,同比下降10.8%,价值也掉了15.4%。
这背后是中国厂商在成熟制程芯片上的发力,这些芯片制程在28纳米以上,主要用在汽车、军工等领域,虽然技术门槛没那么高,但市场需求巨大,单价也实惠。
中国芯片产业的分支挺清晰,先进芯片是14纳米以下的,主要装在高端手机和电脑上,这块中国还弱一些。但成熟芯片是中国的主攻方向,中芯国际在上海、深圳、天津、北京建了四座晶圆厂,专门生产这种芯片。
产能上,中国厂商已经能和台积电、三星这些国际大厂比肩,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化都不差。海关数据还显示,2024年上半年,进口芯片继续下滑,数量降到约2000亿颗左右,本土自给率超过了50%。
到2025年,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自给率可能达到70%,尤其在成熟芯片上,几乎能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
美国那边看不下去,从2022年底就开始升级芯片禁令,2023年1月拉着日本和荷兰签了三方协议,目标就是卡中国脖子。
荷兰在这事儿上关键,因为ASML是全球光刻机老大,垄断了EUV光刻机市场,浸没式DUV光刻机对中国厂商也很要紧。
ASML的设备能帮中国厂商生产7纳米到28纳米的芯片,没有这些,产能扩张就难了。中国和荷兰谈了好几个月,希望荷兰别跟着美国走,坚持自由贸易。但荷兰政府最后还是妥协了。
2023年3月9日,荷兰政府先公布了初步出口管制措施,针对部分先进半导体设备。到了6月30日,正式宣布从9月1日起限制浸没式D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
这消息一出,欧洲媒体炸锅了,好几家像德国的《商报》和法国的《费加罗报》都发文说“一切都结束了”,意思是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旧格局完蛋了,中国芯片崛起没法挡,美国的围堵策略也可能适得其反。
荷兰的决定直接让ASML的出口受限,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对中国销售占比掉到39%,不过全年还是占了29%。
为什么说一切结束了?因为芯片产业是全球分工的典型,美国设计、日本材料、荷兰设备、台湾制造、中国组装,这链条一断,大家都疼。
荷兰跟着美国,短期内ASML损失不小,中国市场是它最大的客户群。2023年ASML总营收277亿欧元,中国贡献了超过100亿欧元。禁令后,中国厂商没法轻易买到新设备,只能靠存货和本土替代。
结果呢,中国加速自研,中微半导体和上海微电子这些企业加大投入,2024年本土光刻机产量翻倍,虽然还比不上ASML,但够用在成熟制程上。
再看2024年的发展,1月1日,荷兰政府部分撤销了ASML的对华出口许可证,1月2日ASML就宣布停止发货某些型号的光刻机。
中国企业没闲着,转向二手市场和本土供应商。海关数据表明,2024年全年进口芯片价值降到约3500亿美元,数量进一步减少,本土产能补上了缺口。
中芯国际的扩张计划推进顺利,新厂投产后,月产能达到50万片晶圆。华为的麒麟芯片和联发科的产品成了国内手机厂商的首选,高通的骁龙芯片价格不得不降,因为竞争起来了。
欧洲媒体的评论挺犀利,他们指出荷兰的决定不光伤了中国,还反噬了自己。ASML的股价在2023年禁令宣布后跌了5%,员工也担心订单减少。荷兰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半导体出口总额下滑8%,主要因为中国市场份额丢了。
德国和法国媒体还分析说,美国的压力让欧盟内部分裂,有些国家像法国更想和中国合作,但荷兰被绑上了美国战车。结果,全球芯片价格波动大,消费者买手机和电脑都贵了点。
到2025年,情况更明朗。1月15日,荷兰宣布从4月1日起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但1月17日又调整,说ASML对华销售不用披露双重用途数据。
这前后矛盾,反映出荷兰在美中之间摇摆。ASML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中国销售占比27%,全年预计20%到25%。
中国半导体协会的报告指出,2025年1到7月,集成电路进口价值2280亿美元,数量比2024年同期少15%,本土自给率在先进芯片上也从10%涨到20%。
这事儿的核心是,美国想通过设备和原材料限制中国,但中国没停下脚步。相反,三方协议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美国企业像英伟达和高通的收入也受影响,2024年对华出口掉30%。日本的东京电子和佳能这些厂商,本来在光刻机上份额不大,现在更难抢市场。
中国厂商的回应是加大研发,2025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启动,规模超3000亿元,重点投向设备和材料。
想想看,芯片大战不是零和游戏。美国打压中国,结果逼中国自力更生,现在中国在成熟芯片上基本独立,先进芯片也追赶中。
欧洲媒体说一切结束了,可能指的 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荷兰的决定短期卡了中国,但长期看,中国芯片产业更强了。
结语:
总的来说,这事儿告诉我们,科技竞争靠实力,不是靠禁令。荷兰的决定是转折,但没结束什么,反而加速了变化。
中国芯片产业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用了几年时间,450亿颗的减少成了里程碑。未来,谁知道呢,但中国肯定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