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张雷:能源系统的下一个突破,来自物理人工智能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认为,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内卷之风,有望在AI重构能源系统的过程中终止。
文 | 徐沛宇
编辑|黄凯茜
新一轮的人工智能(AI)浪潮,正在重新界定所有企业的边界。对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而言,也是他向梦想靠近的契机——远景能源要成为更广义的科技企业,而不仅是能源类的科技企业。
2007年,他创立远景能源,从风电设备起步。在随后的十数年里,远景的业务扩张到能源物联网、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同时在业内率先布局数字化、智能技术。2025年,张雷的新目标,是构建硬件与软件并行的能力体系。以“物理人工智能”革新能源系统,这一思路催生了远景的能源大模型。
已有雏形的远景能源大模型将助推远景科技集团跳跃到更高的维度。张雷也因此找到了再次“创业”的激情。
10月19日,远景邀请数十位能源行业伙伴,在一场以“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闭门会中,张雷及其团队在会上阐述了以物理人工智能为基础,打造能源大模型,重构能源系统的理念。
张雷表示,与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生产力革命不同,AI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实现了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飞跃,这种根本性的范式转变意味着系统开始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决策、自我进化。能源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
“我们在构建能源大模型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张雷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将产品打造得有足够的Power(能量)。只要产品做好了,商业模式和回报肯定会很多。远景是一家使命驱动的公司,做能源大模型是远景实践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繁荣的使命。”
目前,远景在自营风电场已逐步部署AI新产品,并计划开始将AI+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在10月20日北京国际风能展期间,远景发布首款融合“风机+储能+AI模型”的新产品——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搭载“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
这是远景在物理人工智能领域的尝试。基于海量的天气、设备、电网和市场数据,运用图神经网络、时空模型和多模态Transformer等算法,能源大模型通过云、边、端协同实现实时控制。
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型能源系统将与AI紧密结合,这已是业界共识。张雷认为,能源大模型是这其中的粘合剂。另一方面,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内卷之风,也有望在这场能源系统的重构过程中终止。
张雷在与媒体交流的一个多小时里,对未来的AI能源体系、远景的AI构想等做了详细解读。以下是交流的主要内容摘选:
能源大模型——张雷第一个吃下了螃蟹
问:将能源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人工智能跟历史上的蒸汽机、电力系统、计算机、互联网这些超级生产力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从“自动化”向“自主化”的转变。因为它有感知,能够做出复杂的决策,能够更高效的进化。它不是单纯的工具属性,而是走向了主体性,所以我们应该去思考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主体意志将改变物理世界。
当我们将AI重新运用于物理世界时发现,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在应对物理世界时会存在一定的“幻觉”,比如分不清因果。所以,需要有一个以物理控制为核心的大模型。当前的语言大模型主要面向消费端(To C)领域,而对于产业端(To B)的物理世界,譬如能源系统的管控和升级进化,则需要建立在物理定律和工程约束的基础上,对效率的要求也更高。基于物理人工智能,在远景气象大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筑了能源大模型。
可以相信,这场正在发生的重大技术变迁,势必带来很多产业范式的变化。就像零售业过去是货架经济,后来变成流量经济。现在能源产业在走向市场变革,市场又充满了风险,电力价格像股票一样波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管理新能源交易、发电资产和投资?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景。
新型电力系统越复杂,越会推动能源的市场化;能源市场化改革越深入,从业者面对的风险就更加剧烈,自然也会更加焦虑。人类的焦虑,正是人工智能的机遇,人工智能可以在市场上穿越焦虑、捕捉机遇。
问: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未来能源系统的形态?
答:未来的能源系统应该是从目前的设备堆叠、组合,进化成智能体的生态。它有一群数以亿计的智能体,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且这个生态系统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不断地演进,它本身的生产系统也是可以进化的。它的目的是能够更多的消纳绿色电力,更低成本的为社会经济提供能源,也能更加稳健、更加安全地运行。
通过物理人工智能,发展能源大模型——远景是较早探索这个方向的企业之一。我们将会推动能源大模型赋能整个能源产业生态,完成从设备到智能体生态的转型。
问:能源大模型将如何影响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
答:物理人工智能主导下的能源大模型,必将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赋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同时也能让行业摆脱“比大小、拼肌肉”、内卷式的同质化竞争,实现良性发展的理性繁荣。我认为这是用来结束新能源行业“内卷”的重要路径之一。
因为它会让产业从“物质资产”走向“人工智能资产”、从规模走向效益。智能资产没法比大小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储能为例,今天我们往往用“千瓦时”来衡量储能资产规模。但同样的储能电站,交易得好和交易得差,效益就差很远,一个可能亏,一个可能是赚,这其中可能就是用没有能源大模型的区别。
问: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十分激烈,您认为在能源人工智能方面,中国具备哪些优势?
答:美国做不好物理人工智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工业场景。他们不懂风机,不懂储能,也不知道100%绿电的产业园区是什么,所以他们搞不好能源大模型,这方面中国具备一定发展优势。
远景在赤峰有一个零碳氢能产业园,已实现100%绿电直连,是全球最大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试验场之一,同时也是远景能源大模型的训练场。园区有风机、光伏、电解槽等复杂的设备,不仅是源网储荷项目的样本,其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供大模型模拟仿真。这只是远景能源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之一,远景一直致力成为绿色能源系统公司,所以构建了风电、储能、氢能、气象、电力系统和电力交易的产业能力和海量数据,这也成为打造能源大模型的重要基础。
所以说中国能够在物理人工智能方面引领世界,而且还可以用物理的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打造一个零碳世界。
推动能源系统升级:远景能源大模型的初衷
问:远景为什么一定要做人工智能、能源大模型?
答:因为人工智能是一个赋能者,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应对未来能源市场风险。
远景要做的就是能够推动整个的能源系统从简单的基础设施设备的组合,升级为智能体的生态。
例如,在电量未必等于收益的电力市场化里,在愈加复杂的能源系统下,要管理好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做好整个系统的优化管理,就不能再只是“堆肌肉”了,还要“长脑子”。
我希望能源企业未来都会使用远景的能源大模型,或者用我们的能源大模型做个性化的迭代,参与他们的决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问:远景已经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探索了很多年,现在为何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答:“物理人工智能”这个词不是我创造的,但这些年我确实有一些深入的思考。当前的人工智能突破主要基于Transformer架构,它本质是高级统计学,然后做多元非线性回归。当有更多维度的考量出现,它就不能解释因果,也缺乏物理定理的约束,有时候还会放大错误。
从理论层面思考,我认为物理人工智能是AI与物理定律、系统边界、知识图谱深度耦合的新范式,它将成为驱动社会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工具。
理论还需要实践。就像股票市场里做量化交易,有实践才能不断总结、迭代、进步。知行没有合一的话,就做不好物理人工智能。
问:远景的能源大模型主要聚焦在什么环节?
答:远景的能源大模型总的来说是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基于新型电力系统,我们还要用全局观、系统观来赋能每一个个体,比如风机、储能系统、升压站、零碳产业园,甚至电力市场交易员等等。
当然,我们目前主要是对风机、储能、氢能,包括零碳产业园等赋能。从一台设备开始,让它们从单纯的“工具”走向“智能体”,再去构筑智能体生态。
问:具体到电力交易场景中,由于各地区的市场规则和资源差异,叠加现在极端天气也比较多,远景的能源大模型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答:这正是发挥人工智能作用的地方。
面对繁复的规则和数据,需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做交易,焦虑是必然的。这恰恰就是人工智能的机遇。在股票市场里,现在80%的交易量是机器操作的量化交易,最赚钱的一部分人用人工智能代替了手工交易。所以,电力市场交易非常适用远景能源大模型。
问:在目前远景的设备产品中,有哪些大模型方面的应用?
答:远景将在明天(10月20日)发布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这一创新产品并非简单的“风机+储能+AI模型”,而是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借助“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充分激发风与储的协同潜能,在降低LCOE的同时提升发电量,通过智能交易提升投资回报率。它不仅能掌握欧洲的电价变化趋势、预测韩国的绿氢市场动态,还能在更大的系统中实现全面感知与优化决策,洞察能源系统运行的规律。它可以是气象预报员,也可以是交易员——每天都在实践中自我优化进步:要多发电,要多赚钱,要少损耗、少故障。
能源大模型商业化如何?短期内不算账
问:远景的AI+能源产品将如何推向市场?
答:我们先在远景自己的风电场、储能站等落地。当我们自己实践了没有问题,有闭环了才会面向市场销售。同时我们也愿意给对此感兴趣客户,提供试用。
问:您预计远景的能源大模型什么时候能达到成熟水平?
答:我们现在已经在运行了,估计再过一两年,就能够看到一个有想法、有独立思考能力、知识面丰富的中学生。
预计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能源大模型就能够真正变成一个很有影响力、产生重大价值的产品。就像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样,需要时间来完善。
问:未来三年,远景能源大模型攻克的重点有哪些?
答:我们的数据基础没有问题。未来的重点是让物质规律跟数据智能更好地融合。其实,融合也好,算法也好,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们做到很强大。
就像我们的气象大模型,现在它每天都在发挥作用,你能看到它重构能源系统的威力。三年后,你能看到更明显的变化,它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远景基于能源大模型也会创造更多的新业务。三年的时间会让远景在能源大模型领域达到明显的领先优势。
问:要让能源大模型真正落地,需要怎样的人才组合?
答:我们需要AI人才,也需要物理人才。能源大模型错综复杂,需要有各种综合性人才,才能够做出一个系统化的模型。
多元化才能够促进大模型的发展,如果这个企业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思维方式,怎么能够有一种系统化的观念。走遍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
有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远景看起来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我要说明的是,远景是一家能源系统公司,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打造一个大模型。不同于只专注于电池、风机或氢能的公司,远景横跨多个领域,能够理解能源系统的运行逻辑,有全局观、有洞察力。
问:对于远景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做能源大模型?
答:我们未来会更加发力在人工智能世界。
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可以见证人类第一次实现碳中和,让我们的文明可以到更高的程度。
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繁荣,我们做能源也好,做智能也好,都是在践行这一使命。
问:远景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您预计回报周期是怎样的?
答:何时有回报取决于我们未来还要投入多少。
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远景是一家使命驱动的公司,短期的账算多了,你就失去了诗和远方。所以我们是在做使命驱动的事情,不用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