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启动仅两个月,追觅就已发出700多份Offer,远超华为同期的约400份,首次登上清华签约人数榜首。因此,清华同学们给追觅起了个形象的外号——“清华收割机”。
图源:微博
为了招揽这些顶尖人才,追觅开出了平均年薪高达70万元的待遇,再加上股票期权、最高18万元的人才补贴和15万元的购房补贴。
这福利配置,分明是来清华”精准扫货”的节奏。对比其他科技公司给清华毕业生开出的薪资,这个数字确实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难怪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这么多学霸的关注。
可是问题来了,一个以智能清洁产品闻名的公司,突然招这么多清华学霸要做什么?
原来,追觅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智能清洁领域深耕,而是开启了“宇宙级”业务扩张。从智能清洁到智能出行,再到太空探索,这个转型跨度之大,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8月底官宣造车,首款产品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接着又宣布做手机,推出追觅Space,号称能拍星云银河;没过几天,CEO俞浩的内部信曝光,成立“天文BU”,要开拓小行星探索和采矿业务。
这种扩张速度,在科技行业里也是相当罕见的,几乎是以每月一个新业务的速度在推进。
图源:微博
不过话说回来,追觅之所以如此大规模招人,背后是实打实的业务需求。
这种“天地互联”的布局,自然需要大量顶尖人才。造车要车辆学院的,手机要电机系的,太空采矿要航院的——清华正好是这些人才的大本营。
据内部消息透露,仅汽车板块,追觅就已组建了近千人的团队,计划在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的超跑。时间紧、任务重,人才需求自然十分迫切。
而且在小雷看来,清华学霸们选择追觅,高薪只是原因之一。更吸引他们的,或许是参与从零到一打造革命性产品的机会。
试想一下,简历上若能写下“参与研发对标布加迪的超跑”或“设计小行星采矿技术”,这样的经历无疑极具吸引力。相比于在成熟大厂做一颗“螺丝钉”,参与这种从零起步的创新项目,对顶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显然更有价值。
当然,追觅的这波操作也伴随着风险。汽车、手机、天文,每个领域都需要巨额投入,三线作战对任何公司都是极大的管理挑战。
但追觅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在乎是否被理解,只在乎是否足够领先。”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某种程度上正是科技行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的扩张也反映了市场的压力。
2025年,大疆带着扫地机器人进入了追觅的“舒适区”,影石等公司也在智能硬件领域虎视眈眈。面对竞争,守着老本行可能意味着市场份额被逐步侵蚀,主动出击、押注未来反而可能杀出一条生路。
小雷看来,追觅这波“疯狂招聘”更像是一场豪赌,成败与否尚难预料。但这场豪赌的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向上突破的强烈渴望,也是面对行业天花板时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妨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场创新实验,毕竟,正是这些敢于突破常规的企业,在不断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面对追觅的这波操作,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