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巴基斯坦的防务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与武力的战略交换。沙特作为全球重要原油出口国,拥有雄厚财力但军力相对薄弱,尤其缺乏高素质兵员与核威慑能力;而巴基斯坦则坐拥规模庞大的现役军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成熟的核武库,却长期面临经济困境。协议中“对任一国家的侵略即视为对两国的侵略”的条款,实际上为沙特提供了安全保证,而巴方则获得了急需的经济支持。
这种互补性已经引起了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兴趣,这些国家既担忧伊朗的地区扩张,又不愿完全依赖美国的保护,巴基斯坦的军事人力资源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然而,“阿拉伯北约”从构想走向现实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北约组织中美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同,这一潜在联盟的内部权力结构更为复杂。沙特自视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阿联酋通过也门战争和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等举措,正在挑战其权威地位。同时,土耳其与伊朗的潜在介入可能进一步分化联盟的向心力。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可能扮演关键角色。巴基斯坦军队超过七成装备来自中国,其主要作战平台都依赖中方技术支持。如果联盟得以建立,中国可通过推动装备标准化、扩大军工出口、深化基建合作等方式增强影响力。
如果“阿拉伯北约”成形,美国军火商可能损失数百亿美元的订单,美军第五舰队在波斯湾的存在价值也将受到质疑。对印度而言,这一发展意味着其将面临东西两线的战略压力:西线需要应对巴沙联合威慑,东线则要面对中国的压力。
真正的考验在于危机管理能力,当面临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或地区冲突时,联盟能否有效协调行动仍存疑问。
历史经验表明,海湾合作委员会在也门战争中的表现已经暴露出阿拉伯国家联合作战的局限性。无论“阿拉伯北约”最终以何种形态呈现,其倡议本身已经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它标志着海湾国家正在摆脱对美国的单一依赖,转向“本土+区域+大国”的复合安全模式。
这一进程的最大输家可能是印度,其长期奉行的“孤立巴基斯坦”战略面临破产;而美国虽然失去主导权,却可能借此机会减少在中东的投入,转而聚焦印太地区。对中国而言,只要能够妥善平衡与伊朗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反西方烈度,该机制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伙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