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投债权拍卖产品寻全国直销团队和理财师合作
最近一周,关于美国的科技巨头裁员的新闻密集刷屏。很多人看到这些降薪、裁员、内卷这些关键词,会想互联网、房地产这些已经被验证过“很惨”的行业。但如果你在金融圈待得足够久,就会知道:这一轮调整,本身就深深刺进了金融行业内部,尤其是券商投行和固收条线。
今年以来,券商投行的优化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而是真刀真枪地“精简机构、压缩团队、合并条线”。很多原本被视作“铁打编制”的投行岗位,开始频繁出现合并、轮岗、裁撤。就在这段时间里,我连续几天约了几位多年的朋友——有做投行承销的,有在 DCM 做一级半销售的,有在公募做固收投资的,也有在理财子做投研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名校出身,金融机构总部,业务条线核心岗位,曾经是大家眼中的“风暴里最安全的一批人”。但几杯咖啡聊下来,我很清晰地感受到一个现实:
这一轮失业、降薪、内卷,不是“金融行业以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并且首先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一、投行的小周:从“项目太多做不完”,到“连自己团队明年还在不在都难说”
上周晚上,我和小周坐在金融街的一家星巴克。他是阿邦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头部券商做债券承销。过去几年,他基本处在一个“项目堆着做”的状态:一年十几个城投债项目,白天陪客户、晚上做材料,累是累,但非常踏实——因为项目在增长,团队也在扩张。
今年情况开始急转直下。他们所在的券商经历了一次合并,两家机构的投行与固收条线整合在一起。对外看,是“资源叠加、协同加强”;但对内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事实:市场容量没有突然变大,客户还是那些客户,发债的额度也差不多,但原来两家各配一套团队,现在只需要一套。
小周说,这段时间最明显的变化有两点:
一是报价体系全面下沉。同类项目的承销费率明显低于过去几年,有些金融债项目甚至开始出现“零费用”,靠分销和综合评价去博未来空间。
二是团队本身的存续感开始变弱。合并之后,客户覆盖要重排,区域和产品线重新划分,“原来一个省两家券商同时覆盖,现在合并后就不会再需要两套人”。
他给我看了一份内部复盘材料,借新还旧的城投债,去年费率还能勉强覆盖团队成本,今年压到一个非常尴尬的水平。“现在我们开项目会,不再讨论怎么多赚一点,而是讨论‘亏到什么程度还能接’。”
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以前我怕抢不到项目,现在我怕连抢项目的资格都会被合并掉。”
过去投行人最大的焦虑是发行窗口、监管节奏、项目排队。
今年开始,多了一层——券商之间的合并与优化,会不会把自己这条业务线一起“优化”掉。
二、一级半的小T:从“安全垫厚厚的年代”,走到“贴着贴着,贴到心里发凉”
小T是清华五道口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型券商的 DCM 部门,做典型的一级半销售。这个岗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辛苦但性价比极高”的位置: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优质城投债,不用承担信用风险,销售节奏快,安全垫又厚。
今年,他的故事完全变了。
这次见面,他拿出电脑,给我看了一张内部项目表。上面是今年以来做的一批地方债:上浮幅度一目了然——“越来越薄”。报价更规范、竞争更激烈,上浮空间逐步被压缩。很多时候,为了拿项目,不仅要让掉几乎全部的上浮,还要在分销费上给出额外优惠。
他说:“以前我们接地方债项目是开心的,安全垫够厚,怎么切都不至于出大问题。现在是接的时候就知道是在贴着成本做。”
我问他,那靠什么赚钱?
他笑了笑,说:“靠做量,靠维持客户关系。但你也知道,在这么多家机构都盯着同一批客户的时候,做量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更让他无力的是,内部开始出现‘要不要拒绝一些亏得太难看的项目’的讨论。
一方面不敢轻易放项目,怕被视为“不积极”;
另一方面越做越亏,团队的士气和信心被慢慢磨损。
他总结了一句:“以前是‘你肯干就有钱赚’,现在是‘你肯干也不保证算得过来’。”
一级半这个岗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着固收业务链条最具现金流优势的一环,而现在,它也开始站在盈亏线的刀锋上摇摇晃晃。
三、公募的M:主动固收被ETF挤压,中小基金公司被慢慢推到边缘
M是北大毕业,在公募固收部工作多年。他是那种典型的“体制内理性派”:每天早来晚走,和圈内小伙伴各种八卦行业内传闻,同时也认真搭投资框架,曾经对“在公募做一辈子固收”这件事有很强的安全感。
今年的市场,把这份安全感几乎打碎了一半。
这次见面,他给我看的不是资产组合表,而是公司内部规模变化图——主动固收产品整体增速放缓,ETF 类产品规模暴涨,头部公司吃掉了绝大部分增量份额,而一批中小基金公司,规模曲线已经开始明显下滑。
他很平静地说:“主动固收现在的问题不是你做得好不好,而是客户不愿意在这里冒风险。大家预期收益差不多,那就自然选择费用更低、品牌更强、规模更大的产品。”
降费潮让管理费整体下调,行业监管也在引导“让利于投资者”,从长期来看,这是好事。但在短期,对固收投资团队来说,意味着同样甚至更高的工作强度,对应的是更低的费率与更集中的规模。
他最后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
“以前我们相信‘好产品终会被看到’,现在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是‘好赛道决定你能不能被看到’。”
对主动固收来说,这一轮不是简单的业绩排名之争,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溢价在被重新定价。
四、理财子的L:不是“压力小”,而是“忙得看不到个人成长曲线”
理财子在外界眼中,是固收条线里最稳的去处:靠着大机构的品牌与渠道,规模不愁,产品不愁,客户也“不那么挑剔”。但在理财子投研岗位上班的人,会告诉你另一个版本。
L是复旦金融硕士,现在在理财子做固收投研。我们约在一个工作日晚上见面,他到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手里还拎着电脑。他说今天白天开了三个会:一个是产品净值波动说明会,一个是组合久期管理内部讨论会,一个是针对监管文件的合规反馈会。开完会之后,还有几份月度报告和专题材料要赶。
他说:“我们这里工作不是不忙,而是忙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合规、流程、披露、沟通上。这些当然重要,但对个人的市场化能力沉淀来说,很难直接转化成‘可迁移价值’。”
理财子投研要对接母行、对接监管、对接渠道,很多时候你写的是一份“给别人看的东西”,是为了解释、安抚、说明,而不是纯粹为了提升业绩或试错策略。
L说:“最让人恐慌的不是累,是你回头看一年,发现自己专业上并没有明显升级。”
在理财子,风险偏好有限,创新空间有限,个人的市场化身价增长也有限。
在一个高度稳健、安全导向的位置上,个人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感,反而越来越强。
五、结语:这一轮风暴,固收人不是“旁观者”,而是风暴眼里的那一圈人
把这几位朋友的故事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
-
券商投行的优化已经从“结构调整”走向“团队存续”的现实博弈;
-
DCM 一级半从高毛利、安全垫,走向贴着成本做项目、靠量博生存;
-
公募固收从“主动为主”走向“ETF+头部集中”主导格局;
-
理财子从“看起来很稳”变成“内部高强度、外部低溢价”。
而这些变化,并不是发生在某一个远离你的行业、某一批“别人家的年轻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我们这一代被视为“最不该焦虑”的金融人身上。
所以,这一轮失业、降薪、内卷,不是和金融行业无关,而是金融行业、尤其是固收条线,恰恰站在风暴的正中央。
真正需要做的,已经不是问一句“行业还行不行”,而是更具体地思考:
在资源红利退潮、行业结构重排的时代里,自己还能用什么能力站在牌桌上。
|
|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